历史书上记载过这样一个人物,他因所作所为而遗臭万年,即便过了千百年,“儿皇帝”的称号依然紧紧贴在他身上。割地千里,以“儿”之名侍奉异族之主,将幽云十六州拱手相让,任由中原故土在铁蹄之下蒙受凌辱。他的背叛,不仅被视作民族的耻辱,也被认为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。很多人觉得他可耻,但实际上,他能走到那一步还并非必然。如果不是舍得“下血本”,他恐怕早就被历史的浪潮拍死在沙滩上。
其实,纵观中国历史,像他这样向外族借兵的人不在少数。唐高祖李渊在争夺天下时,就曾向突厥借兵,付出的代价也不小。再比如安史之乱爆发时,唐肃宗为了尽快平乱,不惜与回鹘达成近乎屈辱的协议:凡是回鹘帮助攻下的城池,人口可为奴隶,财富任其掠夺,只要土地留下即可。这种“卖国卖民”的行为难道不可耻吗?到了明末,面对李自成的大军,南明小朝廷依旧延续“借兵平寇”的思路。吴三桂引清军入关,史可法还派人前去慰问,称赞其为英雄,并送去慰问品。这些例子足见,所谓“借兵求存”并非孤例。
石敬瑭的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。当时的南唐后主李从珂,本身就是一个杀兄夺位的枭雄,与石敬瑭还是姻亲关系。在夺权过程中,石敬瑭也并非“清白之人”,其所作所为同样出于利益分配的考量。事实上,历史中的许多重大选择,并不是道德与精神在起决定作用,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在推动。人在权力面前往往会表现得疯狂。
展开剩余57%李从珂既然已经除掉哥哥登上帝位,自然要削弱权臣的势力,而石敬瑭就是最显眼的目标。石敬瑭对此心知肚明,于是抢先起兵反叛。李从珂大军围攻太原,一度胜券在握。就在关键时刻,石敬瑭做出那惊天一举:以“儿皇帝”之名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。结果,耶律德光亲自率兵驰援。幽云十六州地处太行山两翼,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。一旦拱手相让,中原门户洞开,自此数百年再无安宁。
当时石敬瑭已45岁,而他的“契丹老板”耶律德光不过34岁。耶律德光的加入,加上李从珂不得人心,局势很快逆转。最终,李从珂身死国灭。但要说李从珂是民族英雄也未必。事实上,他的近臣吕琦曾建议把契丹王子耶律倍送还,并附赠美女和宝物,以此联络感情、孤立石敬瑭。李从珂一度心动,只是被大臣薛文遇激怒——“堂堂天子岂能侍奉蛮夷?难道天下的安危要靠联姻来维系吗?”一番话点燃了李从珂的傲气。可惜,他的犹豫给了石敬瑭机会。石敬瑭最终舍得豪赌,引契丹兵入关,登上帝位。
李从珂临死前留下了那句千古遗言:“我见此物(薛文遇),几乎肉颤,恨不拔刀刺死他!”他的话,映射出权力斗争中“成王败寇”的残酷现实。石敬瑭的“卖国”之举已无疑问,但在当时环境下,他敢于孤注一掷,也成为他登上帝位的资本。只是,这样的选择注定让他背负骂名。历史中没有“如果”,李从珂若真采纳吕琦建议,或许也能成另一位“儿皇帝”,甚至有机会卧薪尝胆、谋图统一。但事实是,他败了;而石敬瑭也仅仅当了四年皇帝,就在耻辱中死去,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从这一切可以看出,历史的走向常常由一连串偶然与选择构成。英雄、谋士、将领在其中的作用巨大。成与败,或许只在一念之间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,实盘杠杆,杠杆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